《Nano Energy》:谢杨苏助理教授课题组报道碳纳米管阵列中由于结构分离触发的双步瞬态热传导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0-15 浏览次数: [ ]


 

由于单根碳纳米管(CNT)的优异特性,垂直碳纳米管阵列(VACNTs)在宏观应用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在热界面管理、热电子和场发射电子源、应变和温度传感器、扬声器、白炽灯显示器、能量转换和存储等方面的应用已被广泛的报道。在高温下,热化学气相沉积技术(CVD)利用热能以热分解的形式促进碳源与催化剂的反应,从而能在各种基材上直接产生VACNTs阵列。就单个CNT的电导率和热导率的理论极限而言,CNT的排列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在VACNTs中CNTs并不完全定向排列,常常可以观察到螺旋和锯齿状形态的CNT。弯曲形态的CNT是由集体增长和空间限制的竞争因素引起的。由于形态的不同,螺旋形CNT表现出不同于直线形CNT的物理特性,如超弹性、高比强度、手性和电磁交叉极化特性,这使它们在场发射、微波吸收和应变传感器等应用中具有优势。VACNTs材料的温度和热响应影响着它们的机械、光学和电学特性,因此对微/纳米VACNTs结构中的热传输的理解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CNT网络的热传输中,CNT的随机排列和曲率为声子和电子提供了大量散射位点。瞬态电热(TET)技术、热桥法、3ω方法、激光闪光和拉曼方法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热表征CNT材料。Bauer等人测得的VACNTs阵列的热导率仅为49-79。其他工作报导的值甚至更低(<25 )。为了研究接触热阻的影响,T型方法、微加热器/传感器方法以及激光-闪光拉曼映射方法已被用于表征单个CNT之间的热接触热阻。此外,接触热阻的影响也很显著。因此,VACNTs阵列的热导率远低于单个CNT的本征热导率(k)。此外,CNTs样品的孔隙率水平和密度也会导致k的差异。据报道,在温度为800ºC到 2000ºC下,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制备的圆盘状MWCNT密度为350到1450 kg/m3。随机排列的MWCNTs纸的表观密度约为459或543 kg/m3。而MWCNTs束的密度约为 116 - 234 kg/m3。据谢等人报道,考虑到孔隙度效应,经过热退火处理后的CNT束中CNT本征热导率高达 754

与热导率相比,热扩散系数受孔隙率水平的影响较小,因此热扩散率更能说明CNT之间的接触效应和曲率效应。郭等人发现,通过延长基于一阶估计的排列的热传输路径,曲率形态将MWCNTs束的热扩散系数(α)降低了10倍。谢等人从传热路径方面计算了CNT的本征导热系数,计算了CNT曲线长度与直线长度的3D比率。邓等人研究了碳纳米线从290 K到10 K的热扩散率和热导率,并发现了碳纳米线的α与其直径之间的相关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声子散射机制,与温度相关的阻温系数(热扩散系数的倒数)模型被提出和发展起来。阻温系数是材料的固有特性,可用于直接表征声子输运的阻力。谢等人的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普通碳材料如石墨、石墨烯泡沫和碳纳米线等的阻温系数降低并最终在0 K极限处达到一个残余值,而残余阻温系数值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结构域尺寸。基于阻温系数模型,谢等人在高纯石墨烯纸中发现了热导率/热扩散率开关现象,并建立了结构分离模型。在三维超轻石墨烯气凝胶中,谢等人发现了由弱范德华(vdW)连接导致的占主导地位的强界面声子散射。并且谢等人利用石墨烯气凝胶的超低密度与导热系数,发展了一种新型宽带超灵敏度的红外探测器。而对于复合材料如VACNTs阵列,由于材料中存在大量的管间接触,声子散射的行为更复杂。此外,由于VACNTs阵列中同时存在直线形和螺旋形的CNT,这两种形貌的相互作用决定了VACNTs阵列宏观上的热性能和电性能。

近期,太阳集团tyc5997谢杨苏助理教授课题组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武汉大学合作,在《Nano Energy》(影响因子17.881,中科院JCR工程技术一区,TOP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进展,题目为《Dual-pace transient heat conduction in vertically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induced by structure separation》。该论文第一作者为谢杨苏助理教授,通讯作者为爱荷华州立大学王信伟教授、橡树岭实验室Gyula Eres博士、武汉大学王建梅副教授,参与者还包括爱荷华州立大学王信伟教授课题组的博士生Hamidreza Zobeiri,太阳集团tyc5997谢杨苏课题组的硕士生向丽平,太阳集团tyc5997为第一完成单位

 

该工作中,研究者们通过使用瞬态电热(TET)技术发现了CNT束在热传导中的异常导热行为。在阶跃直流电加热过程中,CNT束样品的电阻首先快速衰减,再缓慢衰减,产生了双步热响应 (DTR)。与普通样品在单个时间常数下的电阻随时间指数变化的趋势相比,DTR不能简单地用普通瞬态热传导来解释。而这种现象在其他热传导研究(如稳态方法研究)中是很难观察到的。为了进一步揭示DTR的物理特性。本文中进行了三轮低温实验,研究了CNT束从295 K到10 K的热扩散率、导热率和比热。结果发现,CNT束的独特结构造成了其中平行的不同热传输路径,从而导致了DTR。最后,基于VACNT阵列中的微观结构演变,考虑瞬态、稳态的电热响应,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并联传热模型来解释观察到的DTR现象,并通过该模型计算了分离的CNT的横截面积比。模型揭示了低温状态下CNT的卷曲形态和纳米结构演变过程的存在,及其对整个宏观材料的电传输的影响,特别是对其瞬态行为重要影响。

 

1.(a)-(b) CNT束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SEM图像。(c) 偏振拉曼实验示意图。(d) 在532 nm CW激光照射下,拉曼信号在1400到1750 cm-1范围内相对于激光偏振角度的极坐标二维图像。(e) CNT束的拉曼光谱之一。(f) CNTs相对于方向角的归一化分布函数g(α),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CNTs沿着轴向排列,仍然有较大部分CNTs沿着其它方向排列

 

 

2.(a) TET实验装置示意图。(b) 光学显微镜下悬空的CNT束样品。(c) TET测量的第一轮低温实验中,样品在295 K下的典型V-t曲线。基于单一热扩散系数模型,它可以准确的拟合实验曲线。(d) 出现DTR现象的V-t曲线之一,基于单一热扩散系数模型,已无法拟合整个实验曲线。(e) 宏观CNT形态的示意图,由于集体生长和空间限制的竞争因素,其中一些最初直形的CNT发展成卷曲形态。(f) VACNT阵列中的并联传热模型的示意图。

 


 

 

3.(a) 两种不同形貌的碳纳米管随温度下降而结构分离过程示意图。(b) A/C 的比率和 (c) 计算的两种不同 CNT 的归一化面积的比率,用于进一步分析纳米级结构分离。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太阳集团tyc5997,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等项目支持。

全文链接见: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1.106516 


论文作者简介:

谢杨苏,太阳集团tyc5997能源系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2017年11月通过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孔雀C类)引入太阳集团tyc5997。长期从事微观尺度的热传递、热物性测试技术、纳米材料和能量转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孔雀启动项目、太阳集团tyc5997新进教师科研启动项目等。至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CS Nano, Nano Energy, Advanced Science, Carb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4篇。

 

参考文献

[1] Y. Xie, T. Wang, B. Zhu, C. Yan, P. Zhang, X. Wang, G. Eres, 19-Fold Thermal Conductivity Increase of Carbon Nanotube Bundles toward High-End Thermal Design Applications, Carbon 139 (2018) 445-458. 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18.07.009.

[2] X. Huang, J. Wang, G. Eres, X. Wang,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Bundl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Up to 830 K, Carbon 49(5) (2011) 1680-1691. 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10.12.053.

[3] J. Guo, X. Wang, D.B. Geohegan, G. Eres, C.c. Vincent, Development of Pulsed Laser-Assisted Thermal Relaxation Technique for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cale Wires, J Appl Phys 103(11) (2008) 113505. https://doi.org/10.1063/1.2936873.

[4] C. Deng, Y. Sun, L. Pan, T. Wang, Y. Xie, J. Liu, B. Zhu, X. Wang, Thermal Diffusivity of A Single Carbon Nanocoil: Uncovering th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and Domain Size, Acs Nano 10(10) (2016) 9710-9719.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6b05715.

[5] Y. Xie, B. Zhu, J. Liu, X.U. Zaoli, X. Wang, Thermal Reffusivity: Uncovering Phonon Behavior, Structural Defects, and Domain Size, Frontiers in energy 12(1) (2018) 143-157. https://doi.org/10.1007/s11708-018-0520-z.

[6] Y. Xie, Z. Xu, S. Xu, Z. Cheng, N. Hashemi, C. Deng, X. Wang, The Defect Level and Idea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Graphene Uncovered by Residual Thermal Reffusivity at the 0 K Limit, Nanoscale 7(22) (2015) 10101-10110. https://doi.org/10.1039/c5nr02012c.

[7] Y. Xie, P. Yuan, T. Wang, N. Hashemi, X. Wang, Switch on the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Graphene Paper, Nanoscale 8(40) (2016) 17581-17597. https://doi.org/10.1039/c6nr06402g.

[8] Y. Xie, S. Xu, Z. Xu, H. Wu, C. Deng, X. Wang, Interface-Mediated Extremely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Graphene Aerogel, Carbon 98 (2016) 381-390. 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15.11.033.

[9] Y. Xie, M. Han, R. Wang, H. Zobeiri, X. Deng, P. Zhang, X. Wang, Graphene Aerogel Based Bolometer for Ultrasensitive Sensing from Ultraviolet to Far-Infrared, Acs Nano 13(5) (2019) 5385-5396.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9b00031.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太阳集团tyc5997丽湖校区B1楼414

太阳集团tyc5997  邮编:518071 电话:0755-26536141



关于我们

太阳集团tyc5997是理工类综合学院,成立于2006年8月,其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建立的太阳集团tyc5997应用化学系和1995年建立的太阳集团tyc5997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系,现设有化学系、环境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点击查看更多>>

快速通道

微信公众号